山东菏泽人。著名的水利专家,中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。1918年考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,1925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工程硕士学位。抗战期间,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、秘书长、总工程师,1950年至1979年任国家水利水电部副部长兼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。张含英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,特别是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,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历任第一、二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,第五、六届全国政协常委。
1948年至1949年任北洋大学校长。
天津市人。1903年考入北洋大学堂,1906年因品学兼优被保送美国哈佛大学法律系学习,获法学博士学位。1911年,清宣统皇帝因其优异表现赏给其法政科进士。1921年至1925年,先后任北洋政府盐务署秘书长、财政部次长。
1947年至1948年代理北洋大学校长。
浙江嘉兴人。1912年考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,1915年学成毕业。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、秘书长,理学院院长等职务。解放后,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、复旦理工学院院长、青岛工学院院长,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委员、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、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务委员。1958年5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1946年至1947年代理北洋大学校长。
浙江天台人。原名陈宏勋。1919年参加“五四”爱国运动,遭逮捕后被校长保释出狱,改名荩民,立志忠诚于人民。1925年毕业于法国里昂中法大学,获理学硕士学位。回国后曾任北京师范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教授、浙江英士大学教授兼教务长、北洋工学院院长、北洋大学教授兼理学院院长,撰写了大量数学专著、教材。
1943年至1946年任国立北洋工学院院长。
江苏吴县人。中国汽车和内燃机专家、中国内燃机和汽车工程教育奠基人之一,国家一级教授。1925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,获硕士学位。曾任买球教务长、河北工学院院长,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,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。全国第三至六届人大代表,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,民进中央常委。
1943年至1946年任西北工学院院长。
福建永定人。1919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机械工程专业,后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,获硕士学位。1932年起历任南京政府秘书长、财政局长、连云港市市长,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,国民政府中央海外部副部长。在美期间,创办《华美通讯社》、《华美日报》,1953年入联合国秘书处任中文组主任。
1939年至1944年任西北工学院院长。
字耕砚,河北省昌黎人。1917年考入北洋大学预科。1919年升入土木工程学门(正科),1923年以学业成绩第一名毕业,获工学士学位,并被选为中国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。同年,考取清华官费赴美留学,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,1926年获博士学位。
1927年应邀回母校任教。1932年任国立北洋工学院代理院长,1934年任国立北洋工学院院长。任职期间,秉承“实事求是”校训,严谨治校;兴建新的教学楼、实验室;创办了水利工程、电机工程、航空工程等新的学系和专业;倡导科学研究,开办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和工科研究所,并开始招收研究生;1937年春拟具的《国立北洋大学筹备缘起及分期完成计划》既宏伟又具体,其为北洋大学的恢复不遗余力。抗战期间,率北洋师生西迁,先后执掌西北联大、西北工学院,创办国立西康技术专科学校、贵州农工学院、国立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1946年春率师生返津复校,担任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至1948年。
浙江德清人。现代采矿学家、教育家。14岁考入南洋公学,后就读北洋大学,1907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采矿专业,获硕士学位,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会计专业,再获硕士学位。
1930年至1932年任北洋工学院院长。
字唐臣,江苏镇江人。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,考取清华官费赴美留学,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,1921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。1926年应校长刘仙洲之邀,到北洋大学任教,主讲桥梁力学、结构工程等课程。1928年12月至1930年7月,出任北洋工学院院长。
1929年3月31日,北洋大学主教学大楼突遭火灾,损失甚巨,其竭尽全力筹募工款,亲往南京教育部争取“中比庚款”,重建校舍。为解决学校经费困难,主持翻印教科书,既节约了成本又满足教科书及时更新的需要。
1933年起主持建造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公路与铁路两用大桥,钱塘江大桥。建成之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,为避免大桥沦于敌寇之手,茅以升亲自炸毁该桥。抗战胜利后,1946年至1948年,茅以升再次被任命为国立北洋大学校长,因受命主持修复大桥而未到校任职。
河北完县人。机械工程学家、教育家、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。191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,获“头等荣誉”毕业文凭。中国机械史研究的开拓者,历任多所大学教授,长期从事农业机械的研究工作,对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作出了贡献。在教育上,倡导“工读协作制”的教育思想,自编我国工科大学第一套教科书,首先进行了我国机械工程名词的统一工作。
1924年至1928年任北洋大学校长。
天津市人。1905年考入北洋大学堂法科,1907年由北洋大学堂派赴美国留学,毕业于哈佛大学,获法学学士,后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,获得法学博士学位。1912年学成归国,应聘北洋大学法学教授,曾任直隶省检察厅检察官、开滦矿务公司法律顾问,并兼任启新洋灰公司、开滦矿务局、耀华玻璃厂等八大企业的董事。
1920年至1924年任北洋大学校长。
字君达,天津人。1904年考入北洋大学法科,1906年成为北洋大学首批派往美国的留学生。190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法律博士学位,被授予哈佛大学金钥匙。回国后于1912年执教北洋大学。1914年3月至1920年1月,出任国立北洋大学校长。
赵天麟任校长期间,总结北洋大学近20年的办学经验,概括出“实事求是”的校训,承袭至今;择优聘师;注重学生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培养,组建了一批实验室和标本陈列室,设备之齐全,时冠全国之首;不断充实图书馆藏书,使藏书量在全国名列前茅;改善办学条件,调整校舍布局;充实学校体育设施,倡导体育锻炼;实行“贷书制”,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的高级人才。1918年北洋大学学生在外交官、高等文官和清华留学生三种全国重要考试中连中三元。
江西南昌人。清光绪丁酉举人。1911年任直隶教育司司长,1912年任直隶提学使,1913年升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、山东巡抚使等职,晚年曾出任江西南浔铁路总经理。
1906年至1911年任北洋大学堂监督。1913年至1914年任国立北洋大学校长。
河北清苑人。1906年任北洋大学堂国文教员,1911年12月任北洋大学堂监督。1912年,教育部令“北洋大学堂”改名为“北洋大学校”,1913年又令改称“国立北洋大学”,“监督”改称“校长”。1912年2月教育部任命原北洋大学堂的监督徐德源为北洋大学校校长,成为辛亥革命后北洋大学的第一任校长。
1911年至1913年任北洋大学监督、校长。
广东珠海人,中国首批留美幼童。入耶鲁大学学习法律。曾任清政府北洋洋务局及招商局总办。
1895年任北洋西学学堂二等学堂总办,1908年至1910年任天津海关道兼北洋大学堂督办。
广东香山人,中国首批留美幼童。曾任清政府北宁铁路总办、奉锦山海关道兼关内外铁路总办、民国政府内阁外交总长。
1907年至1908年任天津海关道兼北洋大学堂督办。
广东顺德人,中国首批留美幼童。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,曾任清政府外务部尚书、袁世凯内阁外务部大臣、北洋政府交通总长。
1906年至1907年任天津海关道兼北洋大学堂督办。
广东香山人,中国首批留美幼童。曾任清政府邮传部尚书、外务部右侍郎、沪宁、京汉铁路总办、奉天巡抚、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。
1902年至1903年任天津海关道兼北洋大学堂督办。
美籍著名教育家。生于美国麻省波士顿城。毕业于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和欧伯林大学研究院,1900年达特茅斯大学授予丁家立法律名誉博士。协助盛宣怀创建北洋西学学堂。曾任美国驻天津领事馆副领事、美国代理驻华公使、清政府直隶省高等学堂总教习。
1895年至1906年任北洋大学堂(北洋西学学堂)第一任总教习,1896年至1908年北洋大学堂留美学生监督。